李玉,1944年出生,山东济南人,汉族,中共党员,中科院理学硕士,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,中国工程院院士,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,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、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,《菌物研究》主编,《菌物学报》(至2009年)和《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》编委、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。曾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,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。现任长春市政协常委,国际药用菌学会会长,中国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,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,国家食药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,吉林省经济菌物高端创新平台(中心)主任等职务。
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,深入全国各省区开展菌类资源调查,获2万余份标本与菌株,发现菌物新种49个,新记录种152个,完成了《中国真菌志 ——香菇卷》等三部志书的编研,出版了两部专著,使标本及菌种保藏量居于国内前列,成为我国这一领域重要的资源库。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,占世界已知种的2/3。出版 了《中国真菌志》黏菌卷一、二及两部目一级专著。发表新种41个,为近年国际上发表新种总数的1/17,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新种 。对黏菌进行了系统研究,提出全新的系统学观点,使我国黏菌的研究居世界前列。是世界上第一个为黏菌新种定名的中国人,也是我国第一个对黏菌属、科、目级进行分类的学者,被誉为“黏菌之父”。主持的“重要黏菌类群系统分类研究”成果获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”。
创新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,改变了传统栽培模式;建立生产示范基地26个,以“ 五位一体”模式进行推广示范,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000多人次,带动3万农户,累计推广50多亿袋(菌包),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。
30余年来,在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,挖掘了大量菌物资源,构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统分类体系,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, 创立了“菌类作物学”。创建了食用菌专科专业和应用生物科学(食药用菌方向) 本科专业,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专科、本科、硕士、博士、博士后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。建立了农业部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、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、中俄及中国白俄罗斯菌物资源保育中心和吉林省食用菌创新中心,创办了《菌物研究》学术期刊,形成技术平台、人才培养与学术期刊相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。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,所带领的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。
将菌物学科与国际接轨,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召开了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会议4次。2014年,他被推选为第八届国际药用菌及第八届国际黏菌大会主席。
完成国家、部(省)级科研项目50余项,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、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、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、二等奖各3项,三等奖9项;创新集成无公害黑木耳等6个标准技术体系,筛选培育出40余个食用菌品种,6个通过国审;在国内率先创建从专科到博士后较完整的食用菌人才培养体系,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,博士研究生40余名。发表学术论文410篇,其中40篇被“SCI”收录,出版著作20部,获国家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。
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(管理)专家、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、国家级教学名师、吉林省十大科技传播人物、2013年度科学中国人、戴芳澜科学技术奖“终身成就奖”等荣誉称号。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
|